哥伦布去世前,还到美洲航行了3次,分别是1493~1496年,1498~1500年和1502~1504年。在4次美洲之行中,哥伦布发现了巴哈马群岛、古巴、海地、多米尼加、特立尼达等岛屿。他还曾登上美洲大陆,考察了委内瑞拉和洪都拉斯等国的海岸线。
作为一位航海家,哥伦布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。他的成功之处是发现了美洲大陆,将地球连成了一个整体;他的失败之处是,至死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——既没到达亚洲也没通过航海发大财。美洲虽然给西班牙带来了大量金银,但伊莎贝尔女王却从来没有兑现她答应哥伦布的条件。直到哥伦布临终前,迭戈依然在和西班牙王室打官司,为父亲争取他应获得的权益。
历史有时也是如此出人意料。哥伦布的个人愿望虽然没有实现,但他的壮举却无意中促进了全球人类和动植物史无前例的大融合。l972年,美国生态历史学家克罗斯比出版了一本书,名为《哥伦布大交换——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》。克罗斯比运用生态学观点和生物地理学知识,对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人类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。
按照克罗斯比的说法,哥伦布的最大功绩在于,将泛大陆的裂缝重新缝合了起来。1492年之后,随着欧洲商船将成千上万的物种带到大洋彼岸安家落户,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交错融合。也正因为这样,我们如今才能在意大利看到西红柿,在佛罗里达品到橙子,在瑞士吃到巧克力,在泰国尝到红辣椒。这些东西都是从美洲传到那里的。如果没有哥伦布,我们肯定吃不到意大利的比萨饼。
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,美洲已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;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,一批又一批的西班牙殖民者却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。按照以前的传统说法,西班牙人之所以取胜,是因为他们武器先进和手段残忍。但克罗斯比却认为,是因为殖民者带去了美洲人没有免疫力的天花等病毒。正是因为这些病毒,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印第安人,西班牙人才得以在美洲立足。
2012年,美国记者曼恩也出版了一本书,书名叫《1493年:揭秘哥伦布发现的新世界》。这本书可以看作克罗斯比著作的续篇,但曼恩观察问题的视野似乎更为广阔。
哥伦布及其之后的欧洲人从美洲发现了烟草。这种令人兴奋、使人上瘾的东西引爆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消费时尚。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块殖民地(1607年)前,伦敦的“烟馆”已达7000多家。这些烟馆类似于咖啡馆,为这座城市日益增多的瘾君子提供购买和吸食烟草的场所。巴塞罗那的哥伦布纪念碑,哥伦布高高扬起右手,手中握的就是一只美洲烟斗。
在欧洲,爱尔兰曾是个饥荒频发的国家。但从美洲引进土豆后,爱尔兰人营养大增,生育能力增强,从而使其人口总数迅速翻了1倍,达800万(1840年)。可是,在1845年~1852年间,由于病疫霉菌造成土豆减产,爱尔兰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,100多万人饿死,200多万人逃离祖国,其中3/4移民美国。直到现在,爱尔兰的人口也只有400多万。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170多年来国土面积没变,但人口却减少了50%的国家。
在中国,红薯和玉米扮演了相当特殊的角色。这两种作物从美洲落户中国后,中国农民对不产稻米的荒地进行大量开垦和种植。在新作物的滋养下,大清王朝日益繁盛起来。但由于开荒造成植被破坏,水土流逝,洪水泛滥不断,饥荒和民众骚乱也不断,大清帝国的政权也因此动荡不已。
哥伦布发现美洲后,欧洲也因此受过害,最突出的例子是梅毒。欧洲的水手们由于职业因素,性伙伴经常变换。他们返航后,把这种欧洲不曾有过的疾病带了回来。梅毒在欧洲迅速传播,许多欧洲人因此而丧命。
今天,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已经520多年了,但他在美洲的影响依然很大。洪都拉斯、巴西、厄瓜多尔、委内瑞拉、智利、哥伦比亚、巴拉圭、哥斯达黎加、巴哈马和美国等十几个国家,将美洲发现日称为“哥伦布日”,全国放假予以纪念。西班牙更是将10月12日定为国庆节予以庆祝。
1992年500周年大庆时,美洲国家高调赞赏哥伦布的伟大成就,许多美国人甚至愿意将美国称为“哥伦比亚”。当然,也有很多印第安人反对哥伦布,将他描绘成卑鄙的殖民者和贪婪的掠夺者,甚至也有人建议将“哥伦布日”改为“土著人日”。
究竟应如何评价哥伦布?人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。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: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时代最著名的航海家,他的名字直到今天依然十分响亮。
对于熟悉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来说,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是一句名言。但大家肯定也没有忘记另一句名言——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。喜欢“笑谈”历史观的人,不妨听听加拿大脱口秀艺人罗素•彼得斯是如何辛辣调侃哥伦布的:
——什么是哥伦布的伟大发现?
——他找的是印度,发现的却是美洲。
——那个傻×走丢了。他甚至连哪个半球都没找对。
——其实,他知道他到达的不是印度。他为啥将这里的人叫印度人(印第安人)?
——因为他不想在所有船员面前栽面子。
——与此同时,我们站在印度海岸上抱怨:“哥伦布死哪去了?那狗日子的又走丢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