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踏着名人足迹前行

发布于2013-12-19

upfile
舒曼雕像

upfile
欧委会大楼

upfile
欧洲议会大楼


upfile
欧洲议会游客信息中心


upfile
欧元雕塑

中国是大国,人多、地广、历史长。或许正因为如此,中国人最明显的特色是“好大”——从政当大官,经商发大财,购物买大牌。再具体一点,说到旅游,尤其是到欧洲旅游,喜欢去名气大的大景点:法国卢浮宫、英国大本钟、意大利斗兽场……

若问寻常中国游客:“去过比利时吗?”听到的答案常是带着轻蔑口吻的反问:“那里有什么好玩的?”若问专业点儿的华人导游,他会聪明中透着藐视地总结说,“小比”(比利时)的“大景点”有三:一泡尿、一堆土和九个球。

一泡尿,是指15世纪拯救了布鲁塞尔的小尿童于廉;一堆土,是指1815年拿破仑兵败于此的滑铁卢古战场;九个球,是指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时比利时的展馆建筑“原子球”。

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行后,160多年光景,展览场馆建过无数,但真正留给后人能当“经典文物”的还真不算多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最有名,布鲁塞尔的原子球也算一个。像比利时这样的微型国家,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。

打破偶像崇拜还是推崇个人崇拜
若有人问我:“在布鲁塞尔逛什么?”我会直言不讳地推荐:“看看欧盟总部。”布鲁塞尔是欧洲唯一一座具有“双首都”身份的城市。它是比利时首都,同时也是欧盟总部所在地,因此也被称为欧洲首都。乘飞机降落在布鲁塞尔机场,“欧洲之都欢迎您”的广告牌随时都会跃入眼帘。

在布鲁塞尔市中心以东约3公里的地方,有几座高大宏伟的现代建筑。它们的格调显然与周围的老式建筑不太协调,但蓝蓝的、大面积覆盖楼体的玻璃窗格外吸引行人的眼球。这里就是欧盟总部,有人将这些建筑干脆称为“玻璃大楼”。其中,突出的是欧盟委员会大楼。

在多数人的印象中,欧洲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。但当你围着这些“玻璃大楼”走上一圈,你得到的强烈印象却是“个人崇拜”。因为,这里的每一幢大楼都是以一位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的。

比如,欧盟理事会的大楼被命名为利普修斯。尤斯图斯•利普修斯(Justus Lipsius)是16世纪南尼德兰(今比利时)的知名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;欧盟委员会一座大楼被命名为查理大帝。查理大帝(Charlemagne)是公元8世纪法兰克帝国的皇帝,曾经征服过欧洲的许多地方。

就连一向以“人民代言人”自居的欧洲议会也不例外。它的两幢“玻璃建筑”被美丽的穹顶和蜿蜒的回廊连成一片。有人说,这些建筑是“上帝狂想”,用以形容建筑设计上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运。其中一幢被命名为保罗-亨利•斯巴克,另一幢为阿尔提艾罗•斯皮内利。保罗-亨利•斯巴克(Paul-Henri Spaak,1899~1972年)是比利时政治家,当过比利时首相;阿尔提艾罗•斯皮内利(Altiero Spinelli,1907~1986年)是意大利政治家。

与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大楼挑选历史名人命名的方式不同,欧洲议会选定的两位人物则是当代名人。他俩曾是欧洲统一思想的积极鼓吹者,为推进欧盟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,被誉为“欧盟缔造者”。

有些遗憾的是,这些“玻璃建筑”是欧盟官僚们正在使用的办公场所,戒备森严,游人不得随意入内。那些参观的游客,只能在楼外转转,或驻足门外往里望望。不过,如果有谁的确想到大楼里头尽情游玩一番,可选择每年的5月5日,因为这一天是对公众开放的“欧盟开放日”。

但有一点也特别提请游客注意:如果5日是星期天,则提前到4日。在“欧盟开放日”这一天,游人之多,完全可以用“人山人海”来描述。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随便游乐,就像闲逛市场和游乐场一般。

不过,好消息是,欧洲议会新开了一个游客信息中心。这是一处设备现代的“欧盟历史博物馆”,游客可以随便进入,通过电视、图片、表演等形式了解欧盟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分裂的众国在彼此竞争中变强
参观欧盟,最重要的不是看历史古迹,而是其谋求联合自强的思想。美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•肯尼迪在其名著《大国的兴衰》中讲,1500年前后,欧洲之所以能够崛起并统治世界,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欧洲分裂成了众多国家,彼此在竞争中变得强大。

从一个角度讲,肯尼迪的说法是对的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欧洲史也是一部谋求联合自强的统一史。1453年,拜占庭帝国(东罗马帝国)首都君士坦丁堡(伊斯坦布尔)被奧斯曼帝国(土耳其)攻占。欧洲的基督教文明面临着穆斯林文明的威胁。1646年,波西米亚(捷克)国王便提议,欧洲基督教国家应组成国家联盟来对抗奧斯曼帝国的扩张。

18世纪后期,北美英属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,建立了新型民主国家。当时欧洲,特别是法国的仁人志士非常羡慕美国的民主制度,希望予以效仿,也成立一个“欧罗巴合众国”。法国文豪雨果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到了19世纪初,拿破仑更是通过武力统一了大半个欧洲,进行了“欧罗巴合众国”的实践尝试。

进入20世纪,欧洲打了两次世界大战,饱尝了分裂之苦。特别是“二战”结束后,欧洲被撕裂成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阵营。为了抵抗共产主义,西欧率先倡导统一,组建联盟。1950年5月9日,法国外长罗伯特•舒曼(Robert Schuman,1886~1963年)公布了号召欧洲一体化的计划,即“舒曼宣言”。为了纪念这一天,欧盟将其确定为“欧盟日”,俗称“欧盟国庆节”。

在舒曼等人的推动下,法国、西德、意大利、荷兰、比利时和卢森堡等6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,这是欧盟的前身。舒曼还曾担任过欧洲议会的第一任议长。由于舒曼对欧盟的非凡贡献,他被称为“欧盟之父”。在欧盟总部所在的“一亩三分”地上,舒曼的名字几乎是“遍地开花”:舒曼地铁站,舒曼纪念碑,舒曼雕像,舒曼广场。

在60多年发展历程中,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。从项目单一的欧洲煤钢共同体,已发展成了今天集政治、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“多元化联盟”;从初始的6个成员国,已发展成了今天拥有28个成员的“大家庭”,而且还有许多欧洲国家排队等着被接纳为新成员;从开始的关税联盟,发展到了今天的货币联盟。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,已有17个使用了欧元,组成了欧元区。

有人说,欧盟国家争吵不断,好日子已经过完了;也有人说,争吵归争吵,但欧盟却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,争吵总比战争好。所以,2012年欧盟成立60周年时,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;还有人说,如果欧盟维持住欧元,彻底摆脱了主权债务危机,将来还有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。

托马斯•卡莱尔(Thomas Carlyle,1795~1881年)是英国知名的浪漫主义历史学家。他在《论英雄和英雄崇拜》一书中说,历史是英雄轨迹的集合。欧盟作为一种超国家的国家联盟,完全是欧洲精英们人为设计的“产品”。可以说,欧盟之所以不断前行,正是因为踩准了精英们设计的轨道。